一切都是彈力球的錯?彈性係數的流言終結者

今年用球彈性係數從去年上半季的0.574、下半季的0.563,直接大幅下修變成0.555。各項打擊數據幾乎都就地腰斬,讓許多論者直說,果然一切都是彈力球的錯,中職打者沒有那麼厲害。但真是這麼回事?一切都是彈力球惹的禍嗎?本文正是彈力係數的流言終結者。 首先,關於彈力球最常被提起的一件事就是「都是彈力球害的比賽時間變長了。」的確如果光看帳面上的資料,去年全部平均時間是3小時33分,今年是3小時23分,好像有肉眼可見的減短。但認真爬梳比賽資料會發現,去年最長的20場比賽裡有超過六成是延長賽,而且還有另一個有趣的現象,

真人輪盤

去年開季一個月就出現5場延長,今年打了快兩個月卻只有4場加班。 我們知道,不管得幾分,延長賽要用四個小時想是輕鬆寫意,就像4月9日天母的猿龍戰,兩隊加起來只得7分,卻硬是花了4小時15分才結束比賽。所以我現在用來比較的基準是「每九局平均時間」,雖然還是可能受到因雨中斷拉長時間的影響,但這樣的比賽畢竟不多,樣本多了影響就變小了。今年至今最長的比賽是開幕戰,只打了九局……    影片來源:中華職棒CPBL 以下便是2015年開始,每九局平均比賽時間的表格,我取2015年是因為普遍認為的中職打擊大爆發是由此開始,我也會列上每年公布的彈性係數: 年分 比賽時間 彈性係數 2015 3小時22分 0.568 2016 3小時23分 0.576/0.573 2017 3小時24分 0.560 2018 3小時24分 0.562 2019 3小時31分 0.563 2020 3小時29分 0.574/0.571/0.563 2021 3小時21分 0.555 ※所有數據截至5月9日賽後 如上,是不是很意外?除了2019跟2020兩年明顯特別高以外,其他的誤差大概都在5分鐘內。我們如果推到更久遠以前,2001年以後九局比賽時間只有2006年低於三小時,不過那年是2小時59分鐘,第一次出現顯著成長的是2011年,從前一年的三小時整直接變成3小時18分,之後就大概都在3小時20分左右。 當然從上表可以很簡單就看出來,彈性係數跟比賽時間沒有直接的關係。那當然大家就想問,到底什麼跟比賽時間才有關係?我們可以看投手的每打席平均用球數: 年分 每打席平均用球數 彈性係數 2015 3.66 0.568 2016 3.77 0.576/0.573 2017 3.81 0.560 2018 3.77 0.562 2019 3.77 0.563 2020 3.80 0.574/0.571/0.563 2021 3.85 0.555  一個很簡單的道理,如果投手一個打席要花越多球,那整場比賽一定就會花越多時間。以今年的平均3.85球,再用一場比賽40個打席計算,那一場大概需要150球左右,兩邊加起來就是300球,跟過去一場可能270球,就硬是多出了30球,那多出一定時間是必然的。而事實上,從2011年開始,中職的每打席平均用球數最低是3.59球。 今年達到規定局數的投手,他是每打席平均用球數最少的   圖源:運動視界圖輯 另外是,美國有研究指出,現在投手的準備時間真的變長了,這篇文章名字很直白,就叫”WHY BASEBALL GAMES ARE SO DAMNED LONG”。他找出1984年跟2014年,兩場一樣比分、幾乎相同投球數、幾乎相同打席,甚至換投次數都一樣的比賽,發現比賽時間整整多了35分鐘。 他最後逐球檢視,發現投手投球準備時間,多了將近25分鐘,細節中的魔鬼就藏在這裡。可想而知,中職應該也發生類似的事情。 這背後原因很簡單:打者真的變強了。過去大部分球隊只有中心打者能扛出牆,部分比較弱的球隊,甚至除了某些特定棒次,通通都是自動出局數。但現在不一樣,現在不管面對哪個打者,基本少有可以放鬆的時候,就算對到的是後段棒次,只要投手稍有不慎,被重傷也是常見。 所以當然每一球越來越謹慎,也不敢直接塞進去丟給打者打,都造成花越來越多時間。這個問題有一個很簡單的解決方案:嚴格實施投球時限。不過不管是中職還是大聯盟,應該都知道有這種做法,但卻沒有使用,很可能是投打對決就是比誰能破壞誰的節奏,所以投球時限這種事……,常常看到宣布要嚴格抓的一個月內抓了幾次,再之後就不抓了。 這位跟前面那位都是經常被拿出來當投球時間太長的範本     圖源:兄弟Fans Club 接著,另一個經常被提起的就是「彈力球害慘了投手,

線上娛樂城

打者都是靠彈力球」的確,如果只看帳面上的打擊三圍,去年上半季的打擊三圍是可怕的.308/.367/.489,今年的則是.257/.324/.359,就算扣掉明顯跟其他四隊有點差距的新軍味全龍,也只有.265/.331/.368,這個數字跟2006年的.265/.323/.359差相彷彿,真可謂「一朝回到解嚴前」。 但是打者是真的只靠彈力球嗎?雖然前面基本已經回答過這個問題,但我們還是可以再看三振率跟保送率: 年分 三振率 保送率 彈性係數 2015 15.38 7.95 0.568 2016 16.97 8.54 0.576/0.573 2017 18.18 8.51 0.560 2018 17.49 7.30 0.562 2019 17.91 7.15 0.563 2020 18.56 7.47 0.574/0.571/0.563 2021 18.44 7.72 0.555  三振率跟保送率逐漸提升是各國職棒都有的現象,因為三純數據(三振保送跟全壘打)一般認為是最不受運氣影響的打席結果,所以無論哪一國都越來越趨向朝這方面演化。中職雖然沒有那麼明顯,但也可以看出這樣的趨勢。 不過,從表裡就可以看出來,

大發捕魚

今年跟去年的三振率跟保送率幾乎沒有分別,甚至今年還低了一點點,也就是說投手本身的球威或是壓制力,

魔龍傳奇

並沒有因為換了一顆球,而有顯著的提升。但是打者的表現卻明顯大幅下降,

QT電子

那問題出在哪?就是原本守備接不到的球,

戰神賽特外掛

現在接得到了。 去年上半季跟下半季的BABIP,也就是球擊出場內形成安打的機率,分別是0.353跟.341,今年則是0.308。其中上半季的.353是史上最高,這很明顯就是球太彈的問題,讓不該形成安打的球變成安打,去年上半季的BABIP真的太高,但是今年的BABIP卻也太低。當然還是有人下半季逆勢成長     影片來源:中華職棒CPBL 翻資料就可以知道,從2007年的0.322 BABIP以後,其實只有兩次低於0.320,分別是2010年的0.302跟2014年的0.316。2007年發生什麼事?答案是2005年年底陳金鋒返國,為中職帶來新的訓練觀念,到了2007年開始大爆發,那也是中職第一次聯盟投手防禦率突破4。而那之後,最低的就是2010年的3.37,次低的就是今年。 另外,大家可能也很關心的全壘打,2015年後全壘打率最高的當然是2016,不過第二高的是用球彈性係數只有0.560的2017,甚至2019年都高過2015年,所以…… 講了這麼多,大家可能已經發現,今年的種種數據,跟著名的爛球年2010年很像,而那年的球是彈性係數最下限的MB-210。這就牽扯到球的品質問題,如果球的品質真的沒有問題,顯然2021年的打者打出來的成績不會直接就地回到15年前。 蔡其昌會長在之前的新聞中表示:「我們總計發給各球隊8000多顆球,在回收後,僅有62顆出現變形或其他方式的問題,以比例來看並不算高。」可是以62/8000做計算,大概是7.8/1000,而且這還是只有「回收的球」,打到場外的球並不算數,實際數字很可能更高,估計可能有10/1000。以中職一場八打球計算,將近是一場就有一顆有問題的球。 彈力球影響正常數據,有問題的球就不會嗎? 最後,回到最初的問題,一切都是彈力球的錯嗎?顯然不是的,打者真的進步了。Myth Busted.  更多中華職棒:中華職棒十年一覺 2010年代大事回顧夢迴吹角連營 中職場上的經典對決最美麗的錯誤:傳說的火球左腕徐余偉最美麗的錯誤:昔日三民高中第四棒黃志祥最美麗的錯誤:文化三劍客李國慶 封面圖源:運動視界圖輯 歡迎來我的粉專聊運動:一貫三畫天地人 想參與更多運動議題討論?歡迎到大將軍豪洨專區-什麼都聊廢文區、運動狂人 Sports Maniαc!,